利用電力大數據,生成一個城市或地區的企業復工復產率和商業景氣指數……面對新冠肺炎,大數據在疫情防控、物資調度、智能診斷等多個領域已展現出不菲的價值,打響了一場云端戰“疫”。
早在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此次疫情大考中,我們充分感受到大數據的創新力。大數據能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雜亂的數據并沒有用,利用各行各業的大數據進行整合、分析、預測、評估,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才是真正激活了大數據的價值。防疫期間,許多基于大數據的應用不僅把人和健康信息關聯起來,還把人和小區、人和學校、人和企業、人和交通工具等信息都關聯起來,充實了智慧城市的智慧大腦,讓數字釋放出巨大能量。整合接入人口、物流、交通、生產、醫療等多源基礎數據的大數據疫情防控平臺,可以為疫情控制、疫病發展研判和疫后經濟生產恢復提供科學決策支撐。
大數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同樣大有作為。為減少接觸,防疫期間,居家上課、宅家辦公、遠程醫療、輔助診斷、網上看展、手機買菜等成為大多數人的日常,疫情正在倒逼政府、企業、社會管理部門加速數據化。線下生活中的相對“冷清”對應著互聯網世界的“火熱”,事實上,“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化”等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支持。推進教育、就業、社保、醫藥衛生、住房、交通等領域的大數據普及應用,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在防疫期間尤為重要。
當然,大數據創新應該在守住底線的基礎上創造更多實用價值。例如,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個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也不應公開姓名、年齡、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利用大數據支撐抗擊疫情,一方面要打通不同部門和系統的壁壘,推動基礎數據共享,另一方面要注重保護個人隱私,避免信息泄露。
當今中國是一個“流動的中國”,與這個流動性相匹配的是流動的海量數據,善于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此次疫情大考,大數據創新表現亮眼,希望防疫期間緊急上線的大數據便民工具和激發積累的大數據應用能力,能持續應用到未來城市的建設和管理之中,助力建設數字中國。